登录 | 注册
中华唐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唐氏论坛 >> 新闻公告 >> 浏览主题 版主:唐立伟|tang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唐姓小故事 已阅:2851 / 回复:0(楼主)

东北唐姓一直流传一个小故事:说先祖老两口从关内带着三个儿子挑着挑儿逃荒到关外,途中最小的儿子一家走失,不知居在何处?这个故事一直从祖辈传下来。前几年我在吉林市遇到一唐姓族人,他也给我讲起这个故事。我当时很高兴,以为他是来自走失的那一支。谁知恰恰相反,他说他们也一直在寻找走失的那一支!一问,他说他们的先辈是从山东逃荒到东北的。这就奇怪了!因为我曾经看过我们的家谱,是从直隶省、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搬来的。
   家谱只记载来自河北直隶,具体地址没说。推测大概是保定一带。前几年曾经去保定出差,突然觉得对那个地方似乎很熟悉。搞不清怎么回事。很小的时候,父亲曾经带着我到很远的地方上过一次坟,里面埋的正是当初从关内挑挑儿过来的老两口儿。两块坟并列,没有合葬。父亲说,这两块坟早就被人忘了,他也只是偶尔想起过来烧一次纸。事情已经过了20多年了,现在这两块坟恐怕早就没有了!
   现在想起来,这两块坟离我们的老家太平山镇不远,大概也就二里地。说明他们刚搬来时,是落脚在太平山镇的。后来官府在镇的南边烧荒开出一片地,取名“新安堡”。一共搬过去四户人家,从东到西,依次是:姜姓、唐姓、李姓、王姓。每户人家相隔二里地。后来又在新安堡的东边,又烧出一块地,取名“东新安堡”,原来的“新安堡”自然就改成了“西新安堡”,简称“西新”。后来在周边出现的一些自然村,就叫成不被官府承认的各种“赵家窝棚”、“张家窝棚”了。
   西新的姜唐李王四户人家相互通婚,枝叶繁茂。当时有个顺口溜:一姜二唐三李四王。我小的时候,每个姓都已经发展成两个生产队,一共八个生产队。
   据说老两口死后,他的两个儿子才决定从太平山镇搬到西新的。到了西新,哥两个紧挨着盖了房子,老大在西边,老二在西边。老大的后代依次向西边盖房子,老二的后代依次向东边盖房子。后来就有了东唐和西唐之说。西唐是老大的后代,东唐是老二的后代。
  唐姓祖上一直以耕作为生,家境殷实。相传晚晴时发生一个案子:一个逃荒者在我家树上吊死了。当时的法度是,在谁家的树上吊死,谁就得负责。唐姓人生性倔强,觉得官府蛮不讲理,结果被弄得几乎倾家荡产。自此认识到官府里必须得有人,否则活不下去。这才决定送小孩到私塾读书。
   据说我太爷八岁入私塾,赶上清朝最后一次科举,高中!在当时的农安县任职。清朝灭亡后回乡,立下规矩:唐家人以后不准做官!
   据说当时我三爷学问最大,古今中外、天文地理、看病算卦,无所不能。革命军找他,遭拒;满洲国找他,遭拒;后来的国民党找他,遭拒;后来的共产党找他,遭拒。但是不听祖辈教训在朝为官者,还是有的。我十二爷就曾是国民党的高官,我刚考上军校时,第一年回乡,曾经与他有过一次长谈。记得那时他就曾说过:“现在再给你十二爷几个团,你十二爷,还行!”
   唐家家境一直殷实。我小的时候,家里清朝时留下来的方桌、方凳、匾额不少。后来不知都哪去了!若留到现在,都是名贵的古董。
   唐家一直有接济别人的传统,特别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,散了不少的財!建国后又积极配合政府搞土改,因此唐家的成份并不是很高。
   唐家一直秉持趋善避恶的传统。据说东北土匪横行的时候,我太爷就说服了想去当土匪的人。
   至今,在西新老家,唐姓仍是两个自然屯,并且其中还搬进去几户杂姓。现在大部分西新唐姓都在外面,其中通过高考走出去的居多。几乎分布在全国各地。
  西新唐姓的家谱是:忠、士、明、礼、义。
  小时候有幸看过过去贡过的老祖宗,一大张发黄发黑的厚纸,上面都是以往各个辈分的名字。其中上五代和下五代的很多名字都是相同的,比如:上面就有很多“唐士和”、“唐士林”等等的,这些名字现在仍然有人叫。按理我们这一代应该是“士”字辈,可新时代了,就有一部分没有按家谱来,改成“华”字了,其中就包括我。

作者:13041336454 (2015/7/2 10:03:28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5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唐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7,334.0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唐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